如今,外婆家县城边的港口已架起了一座长逾千米的钢筋混凝土大桥。这里原来是没有鹅卵石桥的。从前,人们想要通过这个“柘林水库”,非得坐小客轮或用轮渡驮着汽车越过水面。每年过年去乡下的外婆家,这里是必经之地。那时的我从未经历更远的旅程,外婆家就如同一个符号,象征着我的世界中最遥远的地方。
外婆家有个非常好听的名字清江。地如其名,在乡里的集市中心,就能见到一条大河流淌在眼前,将它和远方隔开。远处是沙洲、芦苇,更远是群山,不高但延绵至天际;近边是一块块的水田,一条两三米宽的鹅卵石www.gaoshengstone.com小路在田野里蜿蜒,沿途不时出现三五栋聚集的农家,好一派田园风景。外婆家是一栋独特的两层青瓦实木屋,掩藏在绿水青山里。
河岸青山相对,目送流水缓缓东去;河水清清如许,自古物产丰饶。除了肥美的花鲢、胖头鱼,河里还盛产一种“棍子鱼”,它只能长到两三寸,但肉醇味美,用来炖汤是酒席里少不了的美味。从集市出发,约莫三四里路的工夫,一条小溪拦住去路。溪水不深,水底的小鱼和鹅卵石清晰可见。这里真的有一座桥,一座只有十米多长的木头桥。说是桥,可能有夸大的成分,其实就是几根圆木顺次固定在凸出水面的几块大石头上。水中打有几根木桩,与横跨水面的木桥绑在一块,供人们通过时扶着。如果说有外婆桥的话,这里应该就是我儿时记忆里的那座。
外婆把我们迎到堂屋,卸下大包小包,安顿大家歇口气。不一会,就变魔法似的打好了热水,用鹅卵石www.gaoshengstone.com搪瓷缸给我们端上一杯清香的菊花茶。热汤热水,顿消旅途疲乏。那时候没有手机,甚至出发前也没有条件打一个电话。但是,每次到了老屋前,我们总有意外的惊喜。外婆总说算着日子,今天估计你们就要到了,早就准备好了床铺被褥,臊子包好了,老母鸡也抓好准备炖上。
外婆是上世纪30年代出生,个子很小,一辈子没有走出这座鹅卵石深山。等我有记忆时,她已经不能将我高高抱起,而总是弯下腰来搂着我,用她爬满皱纹的额头轻轻地摩挲我的脸。印象中,她总是带着一顶棕褐色的毛线帽,穿着古式扣子、斜连襟的紫红色上衣,一条常常是自己缝制的藏青色咔叽布裤子,胳膊上套着暗灰色的袖笼。尽管是干活时用来避免弄脏衣服的袖笼,也经常是干干净净。外公年轻时,在公社负责运输工作,常年要在家门口的这条大河里开船。外婆一人在家里,养育着四个儿女,农忙时还做着地里的农活。
老屋如果现在还在的话,也有超过半世纪的历史。房子分正屋和厨房。正屋两层,纯木做成,圆木为梁承重,木板铺地围墙,窗棂雕花,连衔接处都打着木钉。这是外公外婆靠着双手一点点建起来的,被他们当做毕生的杰作。厨房是后来建的,既用来烧火做饭,又当做存放粮食的地方。厨房背后搭着一个齐人高的草棚,半边当厕所,半边是牲口圈子。养猪养禽是那时农村最重要的副业,大部分收入来源于此,也是外婆最重要的工作。
小时候我就能体会,外婆闲不住,总是忙完这又忙那。她常常是天刚亮就起床,去田头河边割猪草,切细煮熟,舀进石槽喂猪;再放出鸡鸭,装上半簸箕的杂粮谷粒,撒在屋前的平地上任它们争抢。干完这些,就准备一家人的早饭,不是下面煮粥,就是做年糕糍粑,她边拉火箱边翻炒填料,应付自如。外公喜欢喝酒,早上也不例外,所以除了主食,外婆还会炒个下饭菜。上午要收拾屋子,去地里弄一些菜,闲时还不忘去鹅卵石www.gaoshengstone.com山上砍一把柴火;下午又要煮第二顿猪食,赶着鸡鸭回窝,准备一天里最重要的晚饭。外婆的身影,似乎只在那厨房、卧房、菜地、河沿,然而,这空间却因为她而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