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抛光雨花石

南京市抛光雨花石厂家

南京市六合区五洲雨花石厂

徐厂长

18061210301

18061210301微信同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3185516@qq.com

首页 新闻中心对于一本书的找寻

对于一本书的找寻

发布者:南京市抛光雨花石厂家 发布时间:2012/12/4 访问数:1022
      8年前,一个夏天的上午,我和时任海南镇党委书记的刘春龙、市文化局的副局长刘春援,陪同风尘仆仆远道而来的省城的三位前辈作家海笑、冯亦同、孙友田,一起去参观离我所在的小镇只有三公里的施耐庵陵园。

  已近11点了,在骄阳下热风中他们一下车便大汗淋漓。可一踏进陵园的大门,这三位年逾古稀或者年过花甲让我们仰慕已久的作家,便对这座似狮子盘绣球如《水浒传》中的梁山泊一般布局的陵园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在享誉海内外被称为“千秋才人”的施耐庵的塑像前,原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海笑,这位写出了影响整整一代人的《红红的雨花石》的著名作家,还满怀崇敬满是虔诚地对着塑像鞠了三鞠躬。

  因为,不管是真是假,是远是近,著作了传诵古今的“一部野史”的施耐庵,毕竟是属于我们这片水乡属于我们这个国度的历史文化名人。

  无论在幽静的雨花石www.gaoshengstone.com陵园游览,还是在我那宽敞的小院闲聊,大家谈论得最多的莫过于施耐庵的其人其书奇闻佚事了。什么“施耐庵造《水浒》,跺断楼板饿煞狗”,什么“千日著《水浒》,一夜造《封神》”,什么“来年重阳九月九,两个鸡头一壶酒”,这些佚事奇闻,多是我们这些兴化朋友如数家珍娓娓道来,令省城来的那几位前辈作家不住声地慨叹。

  在这样亲切的热烈的气氛中,我又不由地想起并且向在座的客人们谈起了幼年时候百读不厌给了我最初的文学启蒙的那一本《兴化民间故事》。

  那是一本淡蓝色封面鲜红色书名的簿薄的小册子。刚上小学三年级才能识字的我,于一个中午的放学路上,从一位同窗的手中抢过这本书,便在课余饭后晨风暮蔼中如饥似渴地阅读起来。

  在那个雨花石文化贫乏的年代里,这一本《兴化民间故事》,确乎是孩子们难得的精神食粮。除了上面提到的关于施耐庵的传说,还有郑板桥,还有被称为铁嘴杨同的,都是些读起来有味听起来有趣在孩子们中间心心相颂口口相传的故事。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一则已经记不清篇名老大老二老三三个结义兄弟的故事。老大富有而吝啬,老二贫穷却善良。一天,同样是贫穷和善良的老三因为揭不开锅而去老大家,想找碗饭吃,老大一副哭穷相,说他也同样是没米下锅了。老三见满地是“咯咯”欢叫的蛋鸡,便想借几只鸡蛋回去,老大便说,今天是什么日子,吃了鸡蛋,鸡便再不会下蛋了。老三见满树是金黄的鸭梨,便想摘两只梨子充饥,老大又说,此刻刮的是什么风,吃了梨,梨树便再不会挂果了。老三无奈,只好再去老二家。老二见老三来了,便热情地留他吃饭,并让妻子去打酒。老二的妻子明白,家里已是分文不名了,为了招待老三,她便剪下自己的一束长发,去当铺当了几个铜钱,打了浅浅的一杯酒回来。可总得让丈夫陪着喝吧,于是她又倒了一杯水放在丈夫的面前。然而,粗心的老二看见自己面前的杯子比老三的还满,便把老三的浅杯子换了过来。饭后,老三走了,老二便责怪妻子不懂规矩,“怎么能把浅的酒杯给老三,满的酒杯给我呢?”当妻子说明原委,老二内疚不已,赶忙登门向老三致歉。而老三那满是真诚满含哲理的话,直至今天我还音犹在耳:“二哥二嫂都是好心,水比酒贵,我当铭记在心,感恩雨花石www.gaoshengstone.com终身的。”

  那本淡蓝色封面鲜红色书名薄薄的小册子,所闪耀着的美好人性的光辉,一直温暖着我幼小时候的心田。

  可是,随着文革的开始,我所钟爱的《兴化民间故事》,那本淡蓝色封面鲜红色书名的小册子,也便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了。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