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以小百合BBS上一篇文科生质疑“薛定谔的猫”的帖子引起了话题,并请大师们谈谈自己的看法。吴培亨院士用文学家、数学家和哲学家到苏格兰旅游看到一只黑羊后所下的不同结论的小故事告诉大家:不同背景的人看同样的问题会有不同的角度,接着他深入浅出地向大家描述了“薛定谔的猫”的内涵。林德宏教授谈及哲学上如何理解这一问题时,他说,存在是什么状态取决于我们什么时候和以什么方式观察,光靠物理学还不能完全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还需要人文科学。茅家琦教授说,科学精神关键在于实证精神,人文精神关键在于人道精神,同时教大家怎样做人,把这两者结合起来就要取长补短:科学研究需要人文精神的指导,才能更好地为人类文明做出贡献,而人文科学的发展也离不开实证精神的贯彻。王德滋院士指出,科学与人文不是两个轨道上跑的车、永远不交叉,相反,科学与人文是交叉的,是不能分离的。他以自己编著的关于雨花石的科普书籍为例举证:研究雨花石www.gaoshengstone.com可以从考古、文学、科学等角度,科普读物如果光写科学知识就很难普及,加入文学性的内容就更有可读性。王德滋院士认为文化的概念应该是大文化,包含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他勉励南大学生都应该努力使自己兼备这两者。
老教授们针对C.P.斯诺《两种文化》中科学与人文两者相互对立甚至含有敌意的论点阐述了看法。吴培亨院士说,他自己并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针对怎样结合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他认为要在本科及研究生阶段促进跨学科研究,雨花石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应该相互借鉴研究方法来促进本学科的发展,从人的发展和成长来说也需要结合科学与人文。王德滋院士认为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要相互融合,现在融合得还不够。他认为自己治学的遗憾就是人文素养还不够,而他的启蒙老师张祖还教授则是他佩服的对象,张教授不仅学术造诣很高,同时还善于创作诗文,王德滋院士当场朗诵了张教授创作的两首七言绝句,引起了同学们的热烈反响。茅家琦教授指出,人文学科的教育最终要落实到实践上去,而不只是停留在理论上的成果,应该成为科学研究的指导思想。林德宏教授认为,近代工业文明兴起后,科学的力量过于强大,导致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发展不均衡,并引用了两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的话强调这种不均衡可能带来的后果。
关于大学通识教育和本科“三三制”改革,在场的老教授们也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吴培亨院士指出,“三三制”的目的是要拓展大家的学术视野,培养创新型人才,通识教育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这个雨花石理念应该更加深入人心,尤其要引起同学们的共鸣。王德滋院士指出,本科“三三制”改革要注重实际效果,不要过快过急地下结论,通才与专才的平衡点不能一刀切,要结合不同学科的实际情况,南京大学应该要培养高素质、宽基础、创新型的人才。茅家琦教授指出,同学们要抓住通识教育的机会,扩大知识面,同时锻炼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这对于今后的求学是很有帮助的。林德宏教授指出,近代工业文明的一项原则就是专业化,而专业使我们每个人受限成为井底之蛙。做学问就像一棵大树,树要长得高,根就要扎得深,就需要丰富的营养,知识的魅力正在与分享和交流。最后,他引用爱因斯坦的话说,光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