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巷、古楼、古塔、古榕,古桥流水见人家。再见古祠堂,又仿佛见到祖先坚强而伟岸的身影。作为古代中原与江南绅黎向岭南迁徙的聚居地,珠玑巷是一块历史的鹅卵石碑石,写满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于开拓的壮烈情怀;作为岭南诸氏族的发祥地,珠玑巷是一块永恒的磁石,凝聚了千万中华儿女的心。
“珠玑一脉,源远流长”。南宋至元初的二百年间,先后沿浈江、西江、北江进入珠江三角洲两岸及周围地区的珠玑巷人后裔,因历史渊源、居住地域、文化特性,以及所操方言,明显差异于潮汕、梅嘉、粤西地区而形成为广府方言居民区,珠玑巷也成为广府方言居民区的主要鹅卵石源头。
珠玑文化源于珠玑巷,随着全球各地珠玑后裔千里迢迢寻根溯源,一股巨大的鹅卵石www.gaoshengstone.com襄助故土、祖籍地繁荣昌盛的力量开始形成;移民构成的寻根意识、寻根行为,致使珠玑文化形成为一种超越于珠玑地域,蕴含殊异特质的文化现象。
珠玑古巷今犹在
巷里风物依旧,风俗犹存,只是曾经的繁华与喧嚣随岁月的长河如烟淡逝。我们走走停停,与同事看看说说,许多的感言自在心中,徒有一腔“空抱风前水木思”。
行走在珠玑古巷里面,导游说我们所走的正是古代上京赶考的必经之路。我们发现,尽管道路已经被重新修整,但仍不时可以看到以前的鹅卵石。沿途一条街是写着各家姓氏的房子,有的村民在卖当地盛产的烟丝,有的卖以前的一些文物,还有一些木雕等艺术品店。
在张昌故居,我们看到一副对联吸引着不少游人驻足观看,上联写着“愿天下翁姑舍三分爱女之情而爱媳”,下联是“望世间人子以七分顺妻之意而顺亲”,很具有人生哲理。在巷道深处的张昌纪念馆,鹅卵石墙上壁立的众多现当代书法家的书法作品,无不表达了后人对那个时代作为孝德典范的张兴的深深缅怀与敬佩之情。
据当地居民介绍,张昌之祖先张兴的孝德故事,不但感染了栖居巷道的先民,而且绵延至今,泽被一代又一代的珠玑后人。而珠玑巷的得名,无论从有关史料的记载,还是从民间闾里的传说,亦与张兴大有关系。
现时的珠玑镇因珠玑巷而得名,在珠玑巷得名之前,因此地有沙水湖,湖畔有沙水寺,故称“沙水镇”。今沙水湖穿巷而过,在湖畔一侧的沙水寺亦被改建为蔚为大观的大雄禅寺,与质朴的鹅卵石古巷互为映衬。
一条长达1500多米的珠玑巷,到处是游人行走和说笑的声音。往常寂静的张昌纪念馆里,骤然挤满了游人。几个来自巷里的张家后人,散坐在朱红大门旁,默默地打量着从巷道里经过的每一位游客,也有在内室热情地为游客讲述先人的历史,语气中洋溢着一股自豪感。
明代进士黄鸣谷的《过沙水村有感》诗云:“程途驻马问珠玑,沙水村前是旧基。”如今,巷里风物依旧,风俗犹存,只是曾经的繁华与喧嚣随岁月的长河如烟远逝。我们走走停停,与同事看看说说,许多感言自在心中,徒有一腔“空抱风前水木思”。
在双榕桥上,春水涨满的沙水湖泛起粼粼波光,翠绿翠绿的垂柳绕湖而长,柳枝拂水,仿佛还能看到当年众多文豪在此看柳赋诗的一幕。
姓氏展览大舞台
巷道两旁的民居,几乎每一扇大门的门额都贴着书写各种姓氏祖居字样的红纸。小小的鹅卵石珠玑巷汇集着153姓,这恐怕在全国也是屈指可数。
珠玑巷的繁华兴旺自唐相张九龄奉诏开凿梅关驿道始。这条有着“中国古代陆路丝绸之路”称誉的古驿道,从大庾岭穿岩向南而来,从而沟通了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使南北交通顿然通畅,成为岭南最重要的通道。这条长1500多米、宽3米多的砌着大小相致鹅卵石的珠玑巷道,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南北来往的必经之路。千百年来这里承继着迎来送往,成为南来北往旅客的最佳歇息地,继而上升为大庾岭驿道上最重要的驿站。
沿着鹅卵石铺设的路面一路走来,巷内村民出售着各种姓氏书籍的车摊不下50个。他们讲着有客家风味的粤语,招徕以来自珠三角为主的游客,而这些游客也大多数是珠玑巷后裔。他们在农闲之时,在节日之际,倚靠古巷的名气和祖先的恩赐,经营着小镇丰富的姓氏资源和风味小吃等,让他们的生活过得更富裕。